20210913121628141

kv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北京科技大学SPQ随岚入乡科普实践团赴睢宁县古邳镇开展非遗怀中抱子扇调研

来源:网络| 2024-08-23 20:00:08    阅读量:10858   会员投稿

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北京科技大学SPQ随岚入乡科普实践团于7月25日踏上了前往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的旅程,展开了一场深入而细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下邳怀中抱子扇的深度调研活动,踏入睢宁古邳镇那充满古朴风情的乡间小巷,近距离地感受怀中抱子扇制作技艺所散发的独特魅力。

一、水畔蒲草的往事

北京科技大学SPQ随岚入乡科普实践团赴睢宁县古邳镇开展非遗怀中抱子扇调研

(图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怀中抱子扇 张育珩摄)

怀中抱子扇由蒲草编织而成。这一简单而实用的物品,却蕴含着睢宁人民的智慧与勤劳。在古时候冬天夏天都会用到扇子,夏天用扇子扇风避暑,冬天用扇子围炉起火。而在古邳镇水边恰好盛产蒲草,老百姓便收集来蒲草编织一些物品用于谋生,蒲扇便发源于此。它以其轻盈、耐用、环保的特性,不仅成为了夏日纳凉、冬日取暖的佳品,更是睢宁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的象征。每一把蒲扇都仿佛是一个故事,讲述着睢宁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以及他们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悟。这把小小的怀中抱子扇,不仅承载着睢宁人民的汗水与努力,更传递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指尖跃动的非遗

北京科技大学SPQ随岚入乡科普实践团赴睢宁县古邳镇开展非遗怀中抱子扇调研

(图为刘翠玲老人编制蒲扇 张育珩摄)

在实践过程中,SPQ随岚入乡实践团有幸拜访了两位资深的怀中抱子扇制作传承人——杨新明、刘翠玲夫妇,他们如同守护传统文化的使者,将这份宝贵的手艺代代相传。在他们的引领下,小队成员亲眼见证了从选材、编织到成型的每一个精细步骤,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凝固,让同学们能够深入感受到这项传统技艺的魅力和深度。

老艺人们用他们灵巧的双手,将平凡的蒲草编织成一件件充满生活气息的艺术品。他们的手指在蒲草间穿梭,如同舞者在舞台上翩翩起舞,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和韵律。只见刘老师单腿盘坐在蒲草上,有规律的挑二压四,蒲叶条的纷飞错乱之间,扇面的样子初具雏形。接着,杨老师拿出一些其貌不扬但是十分趁手的工具,一边讲解工具的原理一边继续蒲扇的编制。虽然编织的是粗扇,但杨老师仍做到了粗中有细,在编织的过程中不断调节扇面,修剪扇面,这些细节无不影响着最后成品的效果。每一把蒲扇都蕴含着匠人的心血与情感,它们不仅仅是实用的物品,更是文化的载体,仿佛都在诉说着一个个关于勤劳与智慧的故事,让人感受到睢宁人民的坚韧与创造力。

北京科技大学SPQ随岚入乡科普实践团赴睢宁县古邳镇开展非遗怀中抱子扇调研

(图为杨新明老人编织蒲扇 张育珩摄)

三、手艺人与守艺人

通过与两位老师的深入交流,实践团成员不仅学习到了怀中抱子扇制作的精湛技艺,更深刻体会到了这项传统技艺背后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然而,在现代化生活的冲击下,怀中抱子扇等传统手工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它们的市场需求逐渐萎缩,传承之路也显得愈发艰难。只有通过不断的创新与发展,才能让这些传统的技艺在现代社会中重新焕发生机,展现出新的活力。

北京科技大学SPQ随岚入乡科普实践团赴睢宁县古邳镇开展非遗怀中抱子扇调研

(图为杨新明、刘翠玲夫妇住所 张育珩摄)

因此通过此次调研,SPQ随岚入乡实践团希望能够为怀中抱子扇的传承与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实践团致力于探索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市场需求相结合的新路径,通过MALAB编程进行数学建模,将怀中抱子扇挑压结合的编织方法所能形成的纹样进行数字化保护,同时进行了初步的蒲扇编织过程的建模处理。实践团也在后续的科普活动中开展《中国扇文化》的非遗专题课,将怀中抱子扇的调研化为科普课程中的内容,让怀中抱子扇走进更多人的视野,让更多新时代青少年可以感受到非遗之美。

北京科技大学SPQ随岚入乡科普实践团赴睢宁县古邳镇开展非遗怀中抱子扇调研

(图为实践团复原的粗蒲扇背面编织模型 冯圣晰摄)

北京科技大学SPQ随岚入乡科普实践团赴睢宁县古邳镇开展非遗怀中抱子扇调研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睢宁县宏慈之家开展怀中抱子扇科普课程 郭子林摄)

北京科技大学SPQ随岚入乡科普实践团赴睢宁县古邳镇开展非遗怀中抱子扇调研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非遗传承人合照 张育珩摄)

睢宁的文化瑰宝必将在历史的长河中继续熠熠生辉,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撰稿人:李欣怡 乔嘉硕

分享到:
版权申明

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

发表评论


点击图片更换
027
特别关注
资讯推荐